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》 > 2000年第7期
编号:10264986
耳内窥镜下鼓室置管术23例
http://www.100md.com 《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》 2000年第7期
     作者:李昌林 赵宇 郑艳

    单位:李昌林(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 成都,610041);赵宇(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 成都,610041);郑艳(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 成都,610041)

    关键词:

    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000722 1998年10月至1999年5月,我们采用耳内窥镜直视下对23例分泌性中耳炎行鼓室置管术,效果满意,现报告如下。

    1 资料与方法

    1.1 临床资料

    本组23例(43耳),男15例,女8例;年龄2~66岁,其中13岁以下儿童16例(32耳)。全部病例除常规临床检查,均进行纯音测听及声导抗测试,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。

    1.2 治疗方法

    单纯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及精神紧张的成年人,用氯胺酮肌注全麻;有分泌性中耳炎又需行扁桃体摘除、增殖腺刮除的患儿,则需在气管插入全麻下进行;成人一般在表面麻醉下进行。麻醉后耳廓、外耳道常规消毒铺巾,直接插入0°耳内窥镜,仔细观察鼓膜情况,然后在耳内窥镜直视下,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或后下象限弧形切开鼓膜2~3 mm,充分吸出鼓室内积液,置入引流管,看清引流管是否精确地卡在鼓膜切口的边缘上,否则作适当调整。术毕外耳道口置消毒棉球暂时封住外耳道,术后第2天再用耳内窥镜检查,清洁积存于外耳道内的分泌物,但不宜用力吸引,再次看清引流管是否仍在适当位置。

    2 结果

    术后1~2个月每周复查1次,23例(43耳)中,只1耳术后2周引流管脱出,其余皆完好地置于鼓膜上。

    3 讨论

    传统鼓室置管术,一般在额镜或头灯的照视下进行,特别是小儿,在这样的照视下,术野狭小,光线弱,鼓膜暴露差,要看清鼓膜全貌不易,因而操作相对困难,常可能造成切口不当,置管不准,损伤听骨等;显微镜下鼓室置管,大多儿童需行耳内切口,方能暴露好鼓膜,且操作复杂,价格昂贵,基层医院购置有困难。耳内窥镜直视下行鼓室置管术,可直接插入外耳道且接近鼓膜,使术野明亮,能准确地选择鼓膜切口位置;直视下作切口,切口大小合适,避免了术后因切口过大而脱管,或用力过猛,使管埋入鼓室内;且能充分地吸出鼓室内之积液,精确地把引流管置于鼓膜上,因而提高了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。手术操作极为简便,如能接到电视监视器上,边操作边讲解,对教学极为有利。

    (收稿 1999-07-13), http://www.100md.com